-
南通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助力区域招商引资新格局
文化产业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通过招商引资激活市场活力至关重要。今年,南通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推进会强调以66个重大项目为抓手,总投资659亿元,计划投资97亿元,覆盖七大行业类别,旨在深化区域协同与文化创新,助力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城市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一、文化产业背景凸显南通战略地位 南通市位于江苏沿海经济带核心区,近年来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推进会上明确,依托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南通正加速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节点城市,南通聚焦文化旅游融合与创新驱动,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确保项目落地实施带动招商引资良性循环。 二、多元行业覆盖保障项目综合效益 产业布局涵盖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艺术业等七大板块,形成互补协同格局。新闻出版业强调内容创新与数字转型,广播影视业推动高科技制作基地建设,文化艺术业注重本土特色传承,文化创意设计业整合产学研资源,文化休闲娱乐业提升全域旅游体验,工艺美术业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用品生产增强供应链韧性。这种多维度覆盖,通过招商引资吸引高端人才和资本,优化产业结构。 三、续建项目助力文化深度拓展 重点推进45个续建项目,包括南通凤凰国际书城,该项目定位为综合性文化地标,集阅读体验与数字化展览于一体;大生·众创街区聚焦创业孵化与文化创意交流空间;狼山艺术家创作基地融合自然生态与艺术创作。这些项目依托现有基础,加速文化产业链延伸,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国际品牌合作,提升区域影响力,预计带动就业并拉动周边消费。 四、新开工项目加速文化旅游融合 17个新开工项目启动实施,如海安县江淮文化园会展交易中心,打造一站式展会与文化交易平台;如东县栟茶古镇旅游文化产业园,复兴古镇风貌并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项目设计强调地方特色与国际标准并重,招商引资渠道多元,包括政策优惠和环境优化,确保项目高效推进,为文化旅游市场创造新增量。 五、前期项目强化未来发展动能 包括南通爱飞客航空综合体项目,规划为航空文化主题园,融合飞行体验与娱乐教育;海门市凤城室内影视基地,建设高科技影棚集群促进影视制作本土化。这些前期项目处于规划论证阶段,招商引资策略注重风险评估与长期效益,强调绿色低碳原则,有望成为文化创新试验田。 六、招商引资机制支撑项目落地 南通市强化金融政策与市场服务双重保障,建立专项基金优化投资环境。策略上,以开放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降低门槛和创新激励,重点引入文化龙头企业与初创企业协同发展。项目监测体系确保执行透明,目标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总体来看,南通市66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以招商引资为轴心,整合产业链生态,助推长三角区域文化经济协同发展,目标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新高地。项目推进机制完善,未来将动态优化策略,确保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赢。
2025-08-26
-
南通综保区引资18亿元打造长三角物流新高地
近日,南通综合保税区成功引入全国领先航运企业战略投资,标志着中仓保税物流中心项目正式落地。此次招商引资通过跨部门协同服务实现“当日办结”,凸显区域营商环境的显著提升。项目将构建“四大中心、六大功能”体系,为长三角国际贸易与物流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高效服务助推项目快速落地 2024年初,南通开发区通过“一站式”服务机制,在签约当日完成企业注册全流程。综保区管理局联合行政审批、市场监管等部门,针对土地政策、法律文书等核心问题提供专项指导。投资者充分肯定了开发区在流程优化、政策透明度方面的创新举措,认为其服务效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二、区位优势赋能物流枢纽建设 项目选址南通综保区B区,紧邻长江入海口,具备江海联运的独特地理条件。规划显示,项目将建设30万平方米现代化仓储设施,重点发展大宗商品交割、国际中转等业务。这与南通市“建设长三角北翼航运中心”的规划高度契合,未来可实现与上海自贸区的功能互补。 三、产业升级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南通综保区迄今规模最大的保税物流项目,其创新性地融合金融、贸易与物流服务。分析指出,该项目投运后预计带动周边形成超百亿规模的产业链集群,进一步强化南通在跨境电商、冷链物流等新兴领域竞争力。 四、功能创新对标国际标准 项目设计的空港海运联动、都市配送等六大功能,借鉴了新加坡、汉堡等国际自由港的先进经验。特别是智能仓储系统的应用,将提升长三角地区国际分拨效率约40%,助力构建“双循环”物流节点。 目前,南通市已将该项目纳入年度重点工程,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正有序推进。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将显著提升江苏省在沿江沿海经济带中的战略地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范式。
2025-08-26
-
如皋创新财政金融协同 精准纾解科企融资瓶颈
如皋市通过深化财政金融联动机制,创新推出多层次融资支持政策,重点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以更优营商环境助推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该市构建的差异化信贷支持、专业化担保增信及多元化创投服务体系,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保障,加速区域创新动能集聚。 一、政策背景:破解科创企业融资结构性困境 如皋市作为长三角北翼重要创新节点城市,近年来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但在调研中发现,73%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因缺乏抵押物、研发周期长等问题遭遇融资难。传统信贷模式难以适配轻资产、高风险特征的科创企业,亟需建立风险共担的政策性金融支撑体系。在此背景下,如皋市政府将完善科技金融生态列为重点改革任务。 二、分层施策:构建差异化信贷支持体系 (一)利率优惠梯度覆盖:建立贷款规模与利率挂钩机制。企业单笔融资需求在600万元以下的,执行央行同期基准利率;600万元至1000万元区间,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严格控制在10%以内。此举使企业融资成本较市场化贷款平均降低1.8个百分点。 (二)增信担保减负增效:由政府引导的科技担保机构提供增信服务,统一执行年化1%的担保费率,较市场担保费率下降60%。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的风险缓释功能,有效解决企业"缺信用评级、缺抵押资产"的核心障碍。 三、机制创新:建立多方协同的政策落地路径 (一)银行合作激励相容机制:由科技部门牵头,在设立专营科技信贷部门的银行机构中遴选合作方。市财政按贷款实际投放金额,以基准利率20%-30%的比例给予银行利息补贴,激发金融机构放贷意愿。目前已有7家银行纳入首批合作名录。 (二)风险补偿长效运作:延续并升级风险补偿贷款政策。自2010年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机制以来,累计为64家企业提供1.62亿元信贷支持,贷款坏账率始终控制在0.8%以下,验证了政策可持续性。本次新政将风险补偿资金池扩大至3亿元。 四、生态扩容:打造全链条股权债权联动体系 (一)构建政府引导基金群:新组建规模5亿元的市级科技担保机构,重点服务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同步设立首期10亿元的创投引导基金,通过"母基金+直投"模式撬动社会资本,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进行天使轮投资。 (二)建立投贷联动枢纽:打通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连接通道。明确要求合作银行对获得创投机构股权投资的企业,匹配不低于投资额50%的信用贷款,形成"股权融资增信+债权融资扩量"的协同效应。目前已推动12家科技企业同步获得股权融资与银行贷款。 五、效能升级:政策协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政策实施后,科技企业融资可得性显著提升。2023年新增科技贷款申请量同比增长37%,其中首贷企业占比达52%;政策性担保业务覆盖企业数量翻番。更关键的是,融资环境的优化直接带动研发投入强度增至3.1%,促成19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投产,预计新增产值超20亿元。 六、长效发展:健全科技金融基础设施 如皋市正推进两项基础工程:一是建设科技企业大数据征信平台,整合研发专利、产学研合作等核心指标,建立科创企业专属信用评级模型;二是组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提供融资规划、知识产权质押等一站式服务,目前已完成156家企业"融资健康体检",定制个性化解决方案127项。通过系统化财政金融工具的持续供给,如皋市正加快构建"创新-融资-产业"正向循环生态。
2025-08-26
-
南通举办台商新春恳谈活动 深化合作共促发展
南通市委、市政府于2017年举办台商新春恳谈活动,市领导与在通台商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深化通台交流合作、推进招商引资等议题深入交流,共话发展愿景,旨在携手开创两地合作新局面。 一、活动聚焦合作发展。此次恳谈活动以“畅叙友谊、共促发展”为主题,通过座谈交流等形式,搭建通台两地常态化沟通平台。活动中,双方就产业合作、项目对接、青年交流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进一步增进互信,凝聚合作共识,为后续招商引资和各领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通台合作成果显著。2016年,通台经贸合作取得多项新进展。全年新批及增资台资项目稳步推进,实际到账台资实现增长;多家在通台资企业凭借良好发展成效获得江苏省相关奖项,彰显了台资企业在南通的发展实力。同年,台商产业转型升级峰会成功举办,吸引了包括台湾工业总会相关负责人在内的数百名台商参与,为产业协同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第二届南通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合作交流论坛顺利开展,促进了两岸青年在就业创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此外,通台在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的合作也加快推进,市台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有力推动了两地在经贸、文化等多方面的对接交流。 三、南通发展为合作提供支撑。2016年,南通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平稳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江苏省前列,为包括台商在内的广大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新的一年,南通将按照市党代会确定的目标,深入推进产业、城市、交通转型发展,全力建设创新之都和花园城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台商在南通投资兴业提供更多机会、拓展更大空间。 四、台商积极展望合作未来。台商代表在活动中对南通优越的投资环境给予高度评价,感谢当地政府长期以来给予台商的支持与帮助。他们表示,将继续扎根南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与南通在各领域的合作,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与南通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5-08-26
-
南通两大建筑企业入选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
在江苏省住建厅最新公布的首批装配式建筑部品构件生产基地及施工、监理企业名录中,南通市龙信集团与中南建筑产业集团双双入选,标志着当地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果。此次评选旨在通过招商引资推动产业链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为全省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一、省级名录推动产业升级 江苏省住建厅发布的首批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及企业名录共涵盖115个部品生产基地和115家施工企业,涉及预制混凝土、钢结构、木结构等多类产品。南通两家企业凭借在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产能优势成功入围,成为区域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力量。 二、准入标准体现专业门槛 入选生产基地需满足六大条件: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与生产场地、无质量违法记录、拥有自动化设备及检测体系、建立完善质量管理机制。施工和监理企业则需具有装配式项目经验、专项技术方案、BIM应用能力等资质。南通入选企业均建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其装配式工法获多项行业认证。 三、政策扶持加速市场应用 列入名录的企业将享受省级专项支持,包括优先推荐参与工程评优、鼓励项目采购名录内产品等措施。南通市住建部门表示,将配套出台本地激励政策,推动装配式技术在保障房、公共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预计2024年相关项目占比将提升至40%。 四、产业协同赋能绿色建造 作为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南通已形成从设计、生产到施工的全产业链条。此次入选企业将与上下游供应商共建数字化协同平台,通过BIM技术实现构件设计、生产、吊装全程可视化,降低施工能耗20%以上,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五、行业转型释放发展动能 此次评选反映出建筑业向工业化、智能化转型的趋势。南通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的节点连接技术和模块化施工体系,将装配式建筑工期缩短30%,为全省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路径与管理经验。
2025-08-26
-
南通赛格动漫城启幕 海内外品牌聚集筑巢引凤
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迎来文化产业新里程碑——南通赛格动漫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区域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阶段性突破。该园区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正加速构建辐射国内外的动漫产业高地。 一、 核心定位引领产业格局 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载体,南通赛格动漫产业园由资深文化产业运营商斥资打造,总规划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首创"产业开发+商业运营+创意社区"三维融合模式。园区内设专业制作中心、沉浸式动漫主题商业街区及艺术家聚落,实现从内容孵化、产品展示到生活体验的无缝衔接,填补国内综合性动漫产业载体的空白。 二、 区位优势激活发展势能 港闸区依托长三角几何中心的交通枢纽地位,建设中的北沿江高铁与上海都市圈形成"半小时经济链"。区政府协同省级部门推出文化科技融合专项政策,在人才引进、技术研发、版权保护等维度提供系统支持。独特的区位条件和政策红利,使园区迅速成为长三角动漫资源跨区域配置的核心节点。 三、 产业矩阵重构区域经济 近年港闸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攀升,呈现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的新态势。当地通过"旗舰项目+专项基金"组合拳,重点培育数字内容、创意设计等新兴业态。作为区域文化产业布局的关键支点,该园区成功导入创意引擎效应,带动周边形成涵盖衍生品制造、数字技术服务的产业生态圈。 四、 品牌汇聚彰显招商成效 开园阶段已完成三期企业入驻计划,除首批签约的长三角知名动画企业外,包括国际IP运营机构、国家级动漫实验室在内的42家头部机构已确定落位。通过建立产业链精准招商图谱,园区实现上下游企业配比达1:5的协同效应,预计将带动年度产业规模突破20亿元。 五、 数字基建赋能产业升级 园区建成全球首个全链条动漫产业云平台,集成数字资产确权、跨境IP交易、虚拟制片等功能模块。平台采用区块链存证技术,实现动画项目从剧本创作到衍生授权的全流程线上化管理。已有7家企业通过该平台完成跨国版权预售,交易效率提升300%以上。 六、 未来计划确立发展路径 根据港闸区文化强区战略,园区设定五年发展路径:前两年构建基础生态链,中期形成原创内容高地,最终建成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目前已启动二期智慧制作中心建设,计划引进动态捕捉、AI渲染等前沿技术实验室,打造文化产业与数字科技融合的创新示范区。 七、 区域联动提升战略价值 该项目的崛起推动南通融入长三角文化走廊建设。通过与沪苏浙文化产业带形成"原创研发-产业转化-市场辐射"的协同机制,园区已纳入省级重点文化出口基地培育名单。区域测算显示,每增加1亿元动漫产业投入,将带动周边文旅、会展产业产生3.5倍溢出效益。 八、 产城融合塑造文化地标 园区创新采用"工作即生活"的第三代文创社区理念,规划动漫主题酒店、沉浸式剧场等业态,形成全年无休的动漫嘉年华体系。夜间经济区单日最高客流突破3万人次,其"产业园区+城市会客厅"的融合模式,已成为国内文化产业园区迭代升级的标杆案例。
2025-08-26
-
南通上海产业合作恳谈活动深化跨区域协同发展
南通市政府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沪通产业合作恳谈活动,上海市相关经济部门、政府研究机构负责人,沪通合作共建园区负责人及180多家上海企业受邀参与。活动现场,20个亿元以上沪通产业对接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超80亿元,涵盖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此次恳谈活动是南通强化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上海产业溢出、提升产业配套能力的关键举措,旨在深化两地合作认同感,推动沪通产业协同发展,助力南通“3+3+N”重点产业加快发展。 一、沪通产业合作基础深厚,协同发展态势良好。长期以来,南通始终将加强与上海的交流合作作为重要发展方向,两地在园区共建、产业转移、产业配套等领域形成了紧密联系。目前,沪通已合作共建上海外高桥产业园、上海杨浦工业园、上海市北高新科技城等6个产业园区,成为承接上海产业资源、推动两地产业链协同的重要载体。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化,南通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和配套服务的能力持续增强,沪通产业合作项目数量稳步增长,其中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占比显著,为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恳谈活动搭建高效对接平台,助力南通产业结构优化。作为南通服务上海、深化产业合作的重要行动,此次沪通产业合作恳谈活动聚焦产业协同与项目对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为两地企业搭建了精准交流的平台。活动旨在进一步增强沪通合作认同感,推动南通在承接上海高端产业溢出、完善产业链配套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南通正加快推进“3+3+N”重点产业发展,即重点发展三大主导产业、三大新兴产业及若干特色产业,此次恳谈活动签约项目将与南通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签约项目聚焦多元领域,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集中签约的20个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规模超80亿元,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重点行业。其中,新能源领域项目将助力南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新材料项目聚焦高性能材料研发与应用,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现代服务业项目则涵盖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领域,将进一步完善南通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对上海产业发展的配套能力。这些项目的落地实施,将为沪通产业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两地产业链深度融合。 四、深化沪通协同发展,共创区域合作新局面。此次恳谈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沪通产业合作进入新阶段。未来,南通将继续发挥区位优势,深度融入上海都市圈发展,在园区共建、产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政策支持等措施,南通将进一步提升承接上海产业溢出的能力,推动两地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沪通两地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共同打造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典范。
2025-08-26
-
南通特色农产品沪上受捧 长三角农业合作深化
第十三届江苏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在沪举办期间,南通市组织24家农业企业携8大类100余种特色产品参展,通过展会平台推动招商引资与区域合作。吕四海鲜、海门羊肉等地理标志产品引发采购热潮,如东县同步举办现代农业推介会,彰显长三角农产品产销一体化进程加速。 一、名优农产品集群亮相沪上 南通展区集中呈现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矩阵,涵盖粮食、水产、畜禽等全品类。7家省级龙头企业和9家市级龙头企业带来通过有机认证的海安大米、获地理标志保护的如皋萝卜等产品。展位开馆即迎来客流高峰,反映出上海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旺盛需求。 二、地理标志产品形成消费热点 吕四港海捕水产凭借冷链直达技术保持鲜度,成为现场交易量最高的品类之一。海门山羊肉依托传统养殖工艺开发的即食产品线,满足都市便捷化消费需求。通州设施蔬菜采用订单农业模式,实现从田头到展柜的12小时直达供应。 三、产业融合助推品牌升级 参展企业通过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如东县推出的海鲜预制菜系列将传统渔获物转化率为高附加值商品。现场设置的品鉴区让消费者直观体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质量控制体系,部分产品达成意向采购协议。 四、区域协同机制持续深化 现代农业推介会促成多项产销合作协议,建立长三角城市间农产品检测结果互认、物流绿色通道等长效机制。南通农业部门表示,将持续优化"生产基地+城市展销"的对接模式,预计年内新增沪通直供专线3条。 五、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 展出的智慧农业应用案例显示,南通农产品已实现全程溯源管理。部分企业应用区块链技术记录种植数据,消费者可通过扫码获取生长环境、检测报告等信息,这种透明化运营模式显著增强市场信任度。 六、长效机制保障供需对接 交易会结束后,两地还将建立常态化展销平台,通过设立南通优质农产品上海展示中心,构建"展会+长期展销"的双轨模式。相关配套政策将重点支持冷链建设、品牌推广等关键环节,进一步缩短产销地理距离。
2025-08-26
-
南通外贸经济强劲增长 港口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今年前11个月,南通口岸实现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3783艘次,外贸货物吞吐量突破4046万吨,较去年同期呈现显著增长态势。该数据创下近年来新高,突显南通在吸引外向型投资、优化港航服务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地方监管部门持续深化口岸改革,提升通关效率,为区域招商引资及国际贸易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一、货运总量稳步提升 统计显示,南通港口前11个月外贸货物运输呈现量质齐升局面,货物处理总量较上年同期增幅明显。船舶进出港频次同步增加,反映出港口运营效率及航线网络的日益完善。货物流通规模的扩大,有效支撑了本地制造加工业的原材料供给及产成品出口需求。 二、主要货类结构稳定 从运输商品结构观察,金属矿石、粮食作物、建筑材料、化工原料及能源类产品构成核心货种。这种多元化结构反映了南通在冶金、粮油加工、能源储备及化工产业领域的区域枢纽地位。特别是金属矿石的高占比,与长江下游沿江钢铁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粮食类商品则依托于南通国家级粮食物流通道建设,保障了华东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稳定。 三、监管创新驱动服务升级 管理机制建设方面,海事管理机构实施动态监测与精准服务双轨并行的模式。通过承接上级事权下放,简化船舶进出港审批流程,应用智能化监管系统压缩通关时间。全年推动"全天候响应、全流程覆盖"服务体系升级,将安全监督与便利服务深度融合。例如推行船舶证书电子化、危险品申报预审制等措施,平均为每艘次国际船舶节省靠泊等待时间约6小时。 四、诚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 建立口岸企业信用分级管理制度,对高信用等级企业实施"绿色通道""免查验"等激励措施,有效降低合规企业运营成本。配套开展口岸单位联合执法协作机制,统一执法标准,减少重复检查。监管机构联合海关、边检实施"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通关申报数据压缩30%,集装箱船舶口岸滞留时间同比缩短18%,显著提升国际贸易企业满意度。 五、基建配套强化承载能力 南通加快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实现15万吨级散货船全潮通航。新建专业化码头泊位投入使用,同步升级自动化桥吊及智能理货系统。港口集疏运体系方面,疏港铁路专用线实现大宗货物铁水联运零突破,港区至高速路网的新建货运通道全面贯通,港口腹地辐射半径扩展至安徽、河南等内陆省份。物流成本分析显示,每标箱综合运输成本较周边港口低约12%,形成显著竞争优势。 六、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南通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核心港,通过加密至东南亚、中东、非洲等重点区域航线,拓展"一带一路"贸易通道。外贸运输增长直接带动本地航运服务、仓储物流、船舶代理等产业发展,近岸区域已形成航运服务企业集聚区,注册相关企业数增长37%。临港产业区数据显示,配套加工企业原料进口依赖度达68%,印证港口功能与区域产业链深度融合。 七、安全韧性筑牢发展根基 安全治理坚持预防为主理念,海事部门运用电子围栏、船舶自动识别、视频监控等系统建立立体防控网。实施船舶安全检查标准化流程,缺陷纠正率提升至99.2%。全年开展通航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清除碍航设施,优化锚地资源配置。开发气象水文预警平台,对恶劣天气下船舶调度实施智能管理,重大事故发生率连续四年保持低位。 八、绿色转型提升可持续性 推进港口岸电设施全覆盖工程,大型码头岸电供应能力达6兆瓦,靠港船舶燃油消耗降低85%。新建防风抑尘墙及污水处理系统,散货码头粉尘监测达标率提升至97%。试点应用电动集卡及氢能牵引车,柴油机械保有量三年减少40%,实现吞吐量增长与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良性发展。经环保部门测算,港口单位货物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9.7%,入选省级绿色港口示范项目。 目前南通口岸通过要素集聚与服务创新,正构建"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现代化物流体系。未来将持续完善江海联运功能,延伸大宗商品交易、期货交割等高附加值服务,全面增强对长三角北翼经济板块的战略支撑力。
2025-08-26
-
南通五大产业基地跻身新型工业化特色基地行列
南通为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近日命名五大产业基地为第四批新型工业化特色产业基地。此举旨在通过强化产业特色、加快集聚发展,提升招商引资成效,为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特色产业基地的布局与战略意义 南通围绕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目标,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零部件等重点领域,筛选确定五大产业基地。这些基地覆盖海安、如东、通州、崇川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一区域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集中资源、优化配置,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全市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海安县机器人产业基地:构建智能制造装备体系 海安县机器人产业基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推动机器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与系统集成一体化发展。目前已形成涵盖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等关键部件的产业链雏形,部分企业在焊接、搬运、装配等机器人应用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基地通过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提升机器人整机及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能力,为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提供装备支撑。 三、如东县智能通讯与电网装备产业基地:打造高端装备产业高地 如东县智能通讯与电网装备产业基地聚焦智能通讯设备、智能电网装备两大方向,重点发展5G基站设备、智能电表、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产品。当地企业在特高压输电设备、智能配电网技术等领域具备较强研发能力,部分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广泛应用于国家电网及通讯网络建设项目。基地注重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动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系统集成等环节联动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 四、通州区汽车配件产业基地:提升汽车产业链配套能力 通州区汽车配件产业基地以汽车核心零部件为发展重点,覆盖发动机部件、底盘系统、汽车电子等领域,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到零部件生产、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依托邻近汽车产业集群的区位优势,基地内企业与多家国内外知名汽车厂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产品配套能力持续提升。通过推动汽车电子零部件国产化替代、轻量化材料应用等技术创新,基地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五、崇川区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基地: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崇川区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工业软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打造集软件开发、信息服务、数字应用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基地通过建设软件产业园区、引入专业服务平台,吸引一批软件企业集聚,推动软件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方面,基地支持企业开发面向特定行业的工业APP,助力传统制造业实现生产流程优化、能耗降低和效率提升,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六、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精密机械产业基地:引领精密制造升级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精密机械产业基地专注于精密仪器仪表、高端机械零部件、智能装备等领域,突出“精密制造”特色,在精密加工、检测技术、材料应用等方面形成优势。基地内企业注重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部分产品精度达到微米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高端装备等精密制造领域。通过建设精密检测实验室、引入先进加工设备,基地不断提升精密制造能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七、基地建设推进举措 为确保特色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南通将从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出台针对性扶持措施,在土地供应、资金补贴、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二是推动创新驱动,支持基地内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创新水平;三是促进集聚发展,引导相关企业向基地集中,完善产业链配套,培育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产业发展模式。 八、对全市工业升级的带动作用 五大产业基地的命名,将进一步明确各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开发园区、工业集聚区聚焦主业、突出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通过推广基地建设经验,南通将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工业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同时,基地建设将带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和高端资源落户,为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随着各基地建设的深入推进,南通工业将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新的增长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2025-08-26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